讀《球狀閃電》有感
讀完劉慈欣的《球狀閃電》,發現很少有一本書讓我這樣的喜歡,不只是情節,不只是語言,更是故事中所言的理想。所有的人都在執著的追求著讓他們一生著迷的東西,追一個虛無縹緲的夢,不涉及生活,不涉及社會種種。喜歡主人公的心理變化,經歷過癡迷,矛盾,絕望,希望,一個人可以不為了世俗眼中的成功,一心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,而且這種追求近似一種本能,不為成功,不為金錢,不為榮譽,只是單純的想知道事實的真相,那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探索,只為內心的渴望。還有張彬,他并沒有真正放棄那個東西,只是現實思維的束縛讓他沒有勇氣去面對失敗,害怕到最后花了一生也找不到真相,所以選擇中途退出了正常的生活方式來走完自己的余生。有時你飛到了頭,卻發現還不如中間掉下來,主人公也在中途退出過,他發現自己也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,可最終還是聽從自己心底的聲音。球狀閃電就像心中的燈塔,一直都在,但是在亮的時候才能看到。那樣能一直跟隨自己心底的聲音,將自己的一生都付與它的人在現代社會能有多少呢?
在這個價值觀越來越趨同的世界,還有多少人單純而狂熱的追求真理,精神生活是他們強大的支柱,就算窮困潦倒也不放棄,他們有著精準的目標,就算那是空中樓閣也絲毫不會讓他們退縮。他們不會向物質和權威讓步,因為認為值得,這就是生命的意義。有多少人是真正為了知識和渴望而來,有多少是為了興趣而來,被太多的物質所迷惑,被太多的聲音所遲疑,無法拋棄眾人的目光,有幾個人能像丁儀那樣聰明唾世的狂,狂到可以不把諾貝爾放在眼里?,F在的科學家幾乎都把獲得諾貝爾獎當作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,有多少人還認為從發現真理中獲得的滿足感應該遠遠大于諾貝爾,真理是無界的,諾貝爾其實只不過是人類這個物種設置的多種獎項中的一種。
但小說畢竟是小說,那樣理想單純而狂烈的追求那樣遙遠。雖然我也想像主人公那樣跟隨自己的渴望,我只能在心中燈塔亮的時候翻翻這本書,感受主人公心底的聲音。